1958年8月15日这一天,经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批准后,由苏联援建的中国第三砂轮厂终于在贵阳“安家落户”了。五十二年来,风风雨雨中,我们三砂人曾用心血、汗水和智慧,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创造辉煌,为国家喷砂磨料磨具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蹉跎岁月中,又是一年8月15日的建厂纪念日里,当我与几位建厂初期就进厂的老同志一讲到建厂初期的那些事,大家的心情便都激动得很,其中,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我们三砂厂第一炉棕刚玉块是怎样炼成的这件事。
那是1959年的秋天,为了使刚刚建成的三砂厂能在投产时,让操作工人能掌握好贵州矾土在冶炼刚玉过程中的工艺和特征,据老同志们回忆说,三砂厂的冶炼主料——矾土,由于当时贵州还没有正式开采,其主料根本就谈不上定点供应,咱们三砂厂要生产、要冶炼,只能动员当地农民(当时称为人民公社社员)到处去挖掘生矾土。待收集到一定数量后,按照工艺要求,为把生矾土脱水变成熟矾土,我们就在厂区的一块空地上自建了一个简易的土窑子,之后,就将生矾土装窑、焙烧、熄火、冷却直至出窑,其全部加工过程,是完全靠人工在露天操作完成的,条件艰苦得很!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这就是我们当时加工生矾土的真实写照。
当生矾土加工成熟矾土后,这仅仅才是第三砂轮厂棕白刚玉喷砂磨料说明书 “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随后还要进行冶炼的;内行人都晓得,要冶炼就必须使用电极呀,而在当时,使用电极哪像今天这样容易!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我们自力更生的。于是,为制造出那电极糊,我们就以铁皮包焊烧成电极来维持生产。由于这种制作方法太土,质量根本无法保证,之后便给生产带来了很多困难,如电极无接头,根本不能连续使用,随时都会陷入换、卸、装的境遇中,因此而把劳动强度加大了,特别是当那电极折断时,操作人员必须在高达摄氏2000度以上高温溶液辐射下,去抢修炉缸内的断电极,那劳作,那艰辛,简直难以想象!而修炉需要的碳素砖,也是要靠我们自力更生